柳公权《魏公先庙碑》书写背景及碑文大意

作者:魏炳惠 柳公权書院院长    阅读:10人次

撰写文章不易,转载请保留作者及出处:柳公权書院 www.liugongquan.com.cn

《魏公先庙碑》,唐大中六年(公元852)十一月立,柳公权书并撰额。雍正初年出土于西安,正书,残碑存高185厘米,宽145.3厘米,约36行,每行60字。由于残损过多,文意难以通读,参考游自勇先生《唐《魏公先庙碑》的流传及相关问题》归纳如下:

唐文宗阅读《贞观政要》时,深受唐太宗与魏征君臣相得的典范感召,遂询问魏征后人的现状。经朝臣举荐,其五世孙魏谟获得召见。魏谟才能出众,在文宗、宣宗朝屡获擢升,最终官拜宰相,秩居三品。

然而,尽管魏谟身居高位,其家族祭祀却面临礼制困境。按唐代礼法,宗庙祭祀权应由嫡长袭爵的魏叔玉一系承袭,而魏谟所属的魏叔琬支系仅能在私寝祭祀,原文“岁时尚祭寝,缺然崇祀之”。加之魏征所建昌乐里家庙历经二百余年风雨,已然颓败不堪。

为确立自身在家族中的正统地位,魏谟遂奏请重修家庙。此举表面是尽孝,实则意在争取祭祀主导权。值得注意的是,按《开元礼》"三品以上祀四庙"之规定,魏谟虽官至三品,但其作为魏征五世孙,上溯五代已超出四庙之限。碑文中"虽然吾非达礼,必稽于有司"的表述,正暗示其请逾越常规。最终经礼官特许,得立四庙,然必须将五世祖魏叔琬排除在祀典之外,故有"以相国位犹滞于三品,室未备数,尚□孝思"之叹。

第一室

郑国文贞公

魏征

祖考妣郑国夫人河东裴氏

第二室

汝阳令、赠颍州刺史

魏殷

皇考妣河东裴氏

第三室

河西府君

魏明

王考妣范阳□氏

第四室

侍御史、赠吏部侍郎

魏馵

考妣南阳张氏

 

获准后,魏谟择吉日重修祠宇,备齐礼器,依制迎奉祖考魏征、皇考魏殷、王考魏明、考魏馵四代神主入庙,并延请崔璵撰文纪事,柳公权书丹,立此碑以铭盛典。

 

《魏公先庙碑》白话文,由于碑文残缺太多,结合AI释义如下:

……判户部事、上柱国、赐紫金鱼袋魏公(魏谟)所立先庙的碑铭并序。

……博陵县开国子、食邑五百户、赐紫金鱼袋崔璵撰写。

……上柱国、河东郡开国公、食邑二千户柳公权书丹并篆写碑额。

……特进、侍中、追赠太尉、郑国文贞公魏征,在贞观年间于长安昌乐里建立家庙。二百三十五年后,他的来孙(第五世孙)魏谟,在宣宗大中年间,正值与君主相得、道德教化广布天下之时。在此之前,皇帝已下诏,追赠魏谟的父亲、曾任侍御史的魏馵为吏部侍郎,追封魏谟的母亲为南阳张氏。

魏谟说:“我牢记圣人的教诲,祭器不能假借于人,建立宗庙是首要之事。如今我德行虽薄,有愧于祖先,却愧居卿相之位。每年仅在寝殿祭祀,内心不安,深感对不起这隆重的祭礼,这缺失如同上天对我的大惩罚,该如何是好?因此,将旧庙翻新,便能让功业的光辉回归到英烈的祖先身上。虽然我不算精通礼制,但必定要咨询主管官员。”于是他咨询了太常寺,仔细考察礼仪规章,参考前代典章,根据记录功勋的法典,建立四庙来祭祀先人。

魏谟于是斋戒净心,上表陈述自己的感念与恳切,获得皇帝许可后,便选择了吉日,命工匠动工,陶工、木工、泥瓦匠各司其职,庙宇坚固宏丽。预先备好祭祀所需的各种物品和助祭人员,夜间鼓响四通。魏谟清晨沐浴斋戒,身着祭服,佩戴鸣玉,进入庙堂就位,宾客亲族各依序列,祝史引导礼仪,恭敬地奉迎祖考郑国公魏征、皇考赠颍州府君魏殷、王考河西府君魏明、考父亲赠吏部侍郎魏馵,四位神主依次升入庙室。庙室之内,四神主按位次排列,分别是:祖考妣郑国夫人河东裴氏、皇考妣河东裴氏、王考妣范阳卢氏、考妣南阳张氏。配享于庙堂的仪式完成后,众人才退下。

日后,他派门吏、左补阙郑愚前来对崔璵说:“我涤除杂念,虔诚思考,由家教学会忠诚,竭尽忠诚获得官位,凭借官位才能建立家庙。仔细寻求能担当此重托的人,没有比您更合适的了。”崔璵听闻后震惊惶恐,立刻赶到宰相府上,坚决推辞而未获允许。

回来之后,他依次整理魏氏的世系、德行、功业,以传扬其传承的美好光辉:昔日(远祖)魏文侯能师从圣人之徒,却不喜好古乐,所以风气颓败,未能与五霸并列。到了信陵君魏无忌,不负国家而受封,与齐、赵、楚的公子争相奋发为雄杰。至晋朝,魏植官至御史中丞、顿丘太守,支派绪业愈发广大,于是自别为西祖。等到戎狄侵扰中原,晋鼎沉溺,全宗族随之南迁,世代在北朝为官。魏植的第四世孙名叫魏钊,建立功勋,抵御危难,官至义阳太守。魏征的父亲魏长贤心怀忠诚,身处乱世(北齐)却直言政事,侵犯打击奸佞幸臣,因而不能见容于当时,被外放任上党屯留令。他离去时毫无怨愤之色。有人用言语来讥讽他,他反而激发慷慨之气,志节更加凛然。大唐的基业刚刚奠定之时,时局依然昏暗,他奔波东西,胸怀奇才,身藏光辉,在艰难时局中等待,终于遇到伟大的黎明(指唐朝建立)。他的儿子魏征辅佐日月之光(指唐太宗),如龙飞凤鸣,成为祥瑞,辅佐国家昌盛。辅佐我太宗皇帝……魏征的伟大功绩,明载于国史。作为臣子,能配享于国家的祭祀;作为祖先,其神主在家庙中永不迁祧。即使是童子妇人,也知道这个道理。

郑国公魏征生下司业府君魏叔琬,他能以身教训导子弟,任职国子监,使师儒之道得以彰明,教育之源更加深广。在家族世系中,他是魏谟的四世祖。因为魏谟的宰相之位(按礼正三品官立四庙)刚达标准,庙室数量有限,无法完备祭祀所有祖先,心中仍缺憾着部分孝思,所以魏叔琬未能入庙。司业府君生下颍州府君魏殷,这便是第二室的主人。魏殷思虑精深,见闻广博,功业品行无愧先人,但命运阻塞,不得赏识,这过错该归咎于谁呢?第三室河西府君魏明,天资恢弘,胸怀才器,卓越超群,无所不读。他秉承先人德政,确实曾以农业政事为根本。当时他任南阳县令,正值李希烈叛乱之后,县中房舍倒塌,残破不堪,耕牛都被犒军耗尽,无力耕种。于是他采用古法,制造了曲辕犁,推行区田法,当年就获得大丰收。以往横征暴敛的积弊,以及常有宦官干预政事,流言四起,朝廷命令下达到乡里,他判罪公正无私,使县令的职权得以伸张。他刚正不阿的操守,前无惧强权,一切举动皆依直道而行,因此被调任河中猗氏令,人们都为他惋惜。第四室就是吏部府君魏馵,他品性纯朴,才智秀发,见识高远,崇高的德行融于内心,清明的机心难以企及。他继承家族优秀传统,立德多方,但名声尚未显扬,才华蕴藏于华美的文采之中。当时的贤明长官,远远听到他的风范名声而向朝廷举荐。魏馵历任两任幕府功曹后升迁,最初以大理评事兼任监察御史,后转任殿中侍御史,很好地辅佐了军事统帅。朝廷体恤刑罚,召他入朝任大理司直,断案无论大小皆合时宜。他生性不随便附和,以直道担任官职,以公正明辨得失。政绩卓著后,调任泰陵台令。

然而,郑国公魏征为国事忘我操劳,是唐朝宗室般的重臣,本应福泽绵长。然而他的德行器量虽深厚,连续四代后人,却没有高官显位来光大振作门庭,使人感慨天道难知?宰相魏谟承续了这家族传承,他在太和年间考中进士,以此成就功名。

文宗皇帝始终秉持一致的德政,寻求贤良后裔,期望能比得上前朝名臣。出于明察事理、持守盈满的考虑,得到魏谟后便任用为右拾遗。他果然能密封奏章,论议切直无所回避。早上呈报,晚上就被采纳。他上疏看待天下的弊病如同在自己身上,话未说完就已施行并见到成效。呈送给皇帝的奏章草稿装满箱篓,若被好事者得到,都可以编纂起来续写《贞观政要》。但魏谟坚贞谨慎,不自我夸耀,将这些草稿如同焚毁一样秘不示人,外人无从得知。文宗皇帝更想把他安置在身边,随即任命他为右史入宫侍奉,未尝不让他议论政事。到了会昌年间,权贵佞臣憎恶忌惮他,将他排挤出京,任地方官,多年辗转,或任辅佐之职,或任刺史。今上(宣宗)即位二年后,征召他回朝,兼任御史大夫,次年晋升为宰相,同时主管国家财政。他像秤一样公平,统筹全局,所有政务都得以端正。当时羌族、吐谷浑尚未平定,他担忧边境,思虑安攘之策,选拔勇将,整顿更换那些不称职的防卫长官,日夜孜孜不倦,始终图谋征伐与守备之事。至于处理宰相府的总体事务,也能恢弘张弛,很有法度。

魏征在永兴里的旧宅,始建于贞观年间,太宗皇帝因魏征家中没有正室,便下令停建一座小殿,用那些现成的木料为他建成。此后历经岁月,宅第为他人所有。元和年间,宪宗下旨出内库钱将故宅赎回,赐还给魏征长子魏叔玉后裔魏稠,魏稠的儿子魏猗,后来官至右补阙。而魏叔琬这支繁衍到了魏谟这里,他恭敬地持守节俭之德,不敢有所增华,出入、瞻仰、踏足旧宅,无不思虑万千。他遵循祖辈规范,又从朝中,身着朝服上朝,同时重修旧庙,按时节举行祭祀,天下人都称赞他,认为忠与孝在他身上可谓兼备了。因此,才将铭文刻石立于系祭牲之处,这大概就是他献祭祖先的虔诚心意吧!铭文曰:

多么昌盛啊魏氏,世代美德昭彰。传承愈是久远,官爵或有衰替。

品行才能越高,天降郑国公。如山岳降于本朝,如云蒸霞蔚,龙飞凤变。手执旌节操持朝政,辅佐开创大唐皇朝。廓清端正谏诤之路,匡扶社稷之功永存。如千秋金镜明鉴,美名万古流芳。清风凛然至今,遗留的吉庆绵长未止。魏氏归还祖居,是朝廷为旌表直臣而恩赐购回。壮美的先庙,由孝孙魏谟翻新。孝孙魏谟,寓致尧之志,继承先祖之志。居住旧第,奉祀宗祠,不敢有所改易。身居宰相要职,时刻惕厉恭敬。能继承父祖的事业,延续清美门风。祭牲洁净肥壮,祭品丰盛完备。祖考之神降临,俎豆之香气如闻,亲行洁酒献食之礼。俎上陈放蒸豚,与神明交接,诚信友善。祭品尽陈于豆登之器,常规礼仪圆满完成。追念供养先人、继承孝道之心无穷无尽,祈求赐予后代纯大之福佑永世长存。以此回报祖考先私心所念想的恩泽,子子孙孙要永远保有它。


撰写文章不易,转载请保留作者及出处:柳公权書院 www.liugongquan.com.c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