柳公权家世考(三) |
作者:和谷 阅读:57人次 |
柳昂是将祖上的历史交给了河东故土,自个儿踏上了西去的旅途。远处,有一种闷雷似的声音在嚯嚯地响。不是惊蛰的春雷,而是大河的涌流,在簇拥着冰屑向前滑动。 稍时工夫,柳昂的车马来到了蒲津渡口。眼前是宽阔的刚刚解冻的黄河,岸边残留着白花花的冰凌。浮桥上是往来的商人和行旅者,显得有些拥挤。滚滚黄河东逝水,浊浪淘尽英雄。作为隋初上开府的柳昂,对在此地发生的历史事件并不陌生。 蒲津渡是古代黄河的一大渡口,秦晋之交通要冲,历史上有朝代在这儿修造过浮桥。战国时,魏在此设蒲津关。魏置关于此,称蒲阪津是自河东而言,如自关中而言曰夏阳津。文公二年,秦伯伐晋,济河焚舟。秦昭襄王时,秦公子咸奔晋,造舟于河,从同州县东渡河至蒲州,走的正是眼前这座蒲津桥。 黄河的迂回与阻挡,形成了锁钥之说,人祸之乱,更是关乎百代兴亡。汉代称此处为临晋关,吟唱大风起兮云飞扬的汉高祖刘邦,曾由此进入河内,即今河南泌阳一带,击虏了殷王司马昂。之后不料魏王豹反了,盛兵蒲阪,韩信击之,平定了魏地。汉武帝元封六年立蒲津关,设置关官,以督往来行旅。 北魏孝昌年间,车骑大将军萧宝寅起兵反魏,踞潼关围攻冯翊,即今大荔。尚书长孙稚领兵讨伐到了弘农,即今华阴,采纳左丞杨佩计谋,领兵北渡,命令凡释降者各回其村,并告知:魏军举三烽为号,降者需举烽相应,不降者必进击屠杀。村民闻讯,暗中奔走相告。一夜之间,火光遍数百里,围城萧军不测虚实,各自逃散。长孙稚击溃叛军,冯翊之围不战自解。 古蒲津桥历史虽久,却始终是动荡的浮桥。河水年年上涨,经常改道,三十年河东,三十年河西,只能采用浮桥形,而不宜候修造木桥或石桥。蒲坂城的荣辱,源自黄河与战乱,而桥的存在,则直接连通了朝代的更替。隋朝建立,亦于蒲津起河桥,造舟为梁,筑城为防。每岁河南自潼关,河北自蒲坂,诸州调物,源源不断输于隋都长安。蒲州作为关中的侧门,位居潼关背后,被人称为河东、河北陆道进入关中之第一锁钥。 之后到了大唐开元年间,杨贵妃要回娘家瞧瞧,唐玄宗为了讨得娘娘欢喜,降旨诏令改建黄河上的蒲津桥。一改舟桥、固定浮桥、竹缆连舟曲浮桥的结构,以铁缆连舟,铸造铁牛铁人铁柱。于蒲州城西的黄河古道两岸,铸造了铁牛各四尊,作为蒲津桥的地锚用的。而抵御大河空间拉力的是铁牛,它体阔腰圆,威武健壮,昂首怒目,以伏卧状坐东向西,坚固不拔地雄踞于此。铁牛的模特儿应该是秦牛,有公牛,有黑唇黄毛牛,有阉过的犍牛,还有三岁小牛。尔后大功告成,贵妃娘娘自然高兴地接受了这份非凡礼物,在皇恩浩荡中摇摇摆摆于浮桥上时,该是何等如意而风光。但桥毕竟是大众化的,将士可以行,贩夫也可以走。 别了,黄河东岸隐隐远去的老家。隋朝初年时的柳昂的车马,渡过摇摇晃晃的黄河浮桥,他不禁长出了一口气。这时,天气转晴,云开雾散,阳光很好。柳昂携家眷一行人,稍加歇息,开始逆渭水岸边一路向西,朝着长安城的方向前行。 隋朝开启,柳昂理应踌躇满志,但一想到祖父柳懿和父亲柳敏的仕途命运,又难免黯然神伤。河东柳氏一族,怎么到了自己手里,却不得已告慰祖宗,离开故地迁往他处,其乡愁比任何时候都来得浓烈。前去的地方,是隋朝新帝王的京兆之地,也有点前景未卜。他的这一支柳氏血脉,是否能够东山再起,抑或是由此沦落,他心里虽然没有底,但总还是自信的。 柳昂的车马经过汉长安城的龙首原,这里已经建起了隋朝的大兴城。身居上开府的高位,柳昂已经在为家人预备修建府邸。从河东北迁的动意,多半是自己的主张,父亲柳敏开始并不乐意,谁情愿在年迈的时候离开热土另择归宿呢?父亲的北魏、西魏、北周王朝,业已沉入了历史的烟云,刚刚看见隋朝的日出,自己的生命却也坠入了西山,度过了物质上尽管富足而精神上相对惨淡的晚年。为后代着想,柳敏最后还是默许了儿子的想法,耄耋之年的父亲,只不过是来不及参与实施罢了。而柳昂的隋朝正蒸蒸日上,在为父亲送葬并过了三年的祭祀,便举家从河东北迁,暂时落脚长安大兴城。 柳昂携家人在龙首原官邸住下,歇息了一些时日,当然也少不了游览大兴城的胜景。 五胡乱华之后,征战频仍,此时,汉族的隋朝在北方重新建立了大一统王朝,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。隋朝开国皇帝杨坚,其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“随国公”。杨坚袭此封爵,即位后立国号为“随”,但其认为“随”有走的意思,恐有不祥之兆,遂改为“隋”。杨坚建立隋朝,为隋文帝。 杨坚的隋朝,是以北周旧臣取而代之建立的新王朝,故隋初仍以汉长安城为都。然而这只是权宜之计,这座自汉兴以来的旧都城,已不再适合新的大一统王朝的需要。城中宫宇朽蠹,供水排水不畅,污水往往聚而不泄,以至生活用水多受污染,水质咸卤,难以饮用。汉长安城北临渭水,由于渭河不时南北摆动,都城也有被水淹的危险。隋文帝君臣并不想离开关中,另建新都大兴城的动意,只是出于对汉长安城本身的不满,与它所处的整体环境没有任何关系,灞河以西、渭河南岸这一区域在交通、军事、经济等方面,仍然是关中建都的最佳位置。隋文帝杨坚做了一个洪水没城的恶梦,梦醒之后,乃开始筹划移都大兴城。 在汉长安城东南二十里的龙首原之南选中新址,与之北汉长安城本是一块原区。秦岭山脉在城南折向东北,造成这一地区东南高而西北低的地形。发源于秦岭山地的灞河、浐河和潏河等,均受到这种地形特点的制约,纵贯城东南,趋向西北入渭。隋文帝杨坚颁诏,任命太子左庶子宇文恺为副监,开始营建大兴城。只用了十个月的时间,即迁入新都。除外郭城垣还来不及建成外,其他如宫城、皇城、宫殿、官署、坊里、住宅、两市、寺观及龙首、清明、永安等城市引水渠道多已建成。新都不少宫殿官署,则是从汉长安故城迁建的。 从秦汉一直到南北朝,除曹魏、北魏、东魏北齐,都城之中的城市格局,没有章法,没有布局,皇宫、官署、民居交错相处,十分杂乱。至隋朝大兴城之后,都城的均衡对称格局开始,形成方正布局,皇宫、皇城、民居三个部分相对分开,界线分明,既安全又实用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