柳公权当了状元 |
作者:和谷 阅读:56人次 |
柳公权也十分清楚,科举风云,难免有个中蹊跷。在京城长安预备应试的日子里,柳公权与有着相同期待的考生难免也放松放松,闲暇之际聊起了考场风外的轶闻趣事。 说是在唐玄宗时期,有一个人在皇上身边侍奉了多年,玄宗决定放他到外面去做个官。这个人在拜谢了皇上的大恩大德之后斗胆提出一个请求,他说臣的女婿王如泚今年已经报考进士,希望圣上将原本赐予臣的恩德转授给臣的女婿,让他成为进士。玄宗答应了这个请求,让礼部有关官员给安排一下。礼部侍郎接到圣旨后去请示宰相,即便是圣恩也还是要按规矩来。右相李林甫询问:以王如泚这个人的水平能考上进士吗? 礼部侍郎回答:有可能考上,也有可能考不上。李林甫说:这种水平的人,是不能给他进士这个头衔的。如果让一个能不能考中还在两可之间的人成为进士,那朝廷将用什么标准来衡量人才呢?当天,李林甫就将自己的意见上报给唐玄宗。王如泚得知圣上已经同意特批自己成为进士后,认为这是十拿十稳的事,就广发贴子邀请亲朋好友参加庆贺酒会。两天之后,王如泚的家门口车马盈门,前来道喜的客人络绎不绝。就在王家沉浸在一片欢乐气氛中时,从礼部传来了最新消息:王如泚应该依照正常程序参加科举考试。这喜庆的酒是没心思喝了。 又说到天宝后期,杨国忠得势,炙手可热,他的儿子杨暄参加科举考试成绩不及格。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达奚珣心里发毛,连忙让自己的儿子达奚抚去杨国忠那里打个招呼。杨国忠听说达奚抚求见时,认定自己的儿子肯定是高中,满心欢喜地接见达奚抚,所得到的汇报是:我奉了父亲大人的命令前来禀报,您的公子这次考试没有及格,不过,父亲大人是不会让他落选的。杨国忠听了脸色大变,高声喝道:我的儿子难道还担心不能富贵吗?为什么要为一个进士的名分落你们的人情?达奚抚吓的不轻,飞马赶回家中对父亲说:杨国忠杖着权势目中无人,和他就讲不成道理。最终公布的金榜上,杨国忠之子杨暄以优异的成绩名列前茅。 至于唐德宗时期,裴延龄的儿子参加考试的轶闻,皆是坊间尽知的事。裴延龄是皇上的红人,即便是德宗明知裴延龄在说谎也不去责怪他。有一次,裴延龄对唐德宗说,长安城西边和咸阳之间有好大一片湿地,水草肥美,面积达数百顷,如果在那里放养宫廷飞龙厩马,保证匹匹都会成为渥洼之种。离京城十多里处竟然有如此广阔的牧场,满长安近百万人竟然无人知晓,未免有些玄怪,唐德宗指派官员前去考察。好在离的近,马儿还没跑热就到了。真是看景不如听景,哪来的数百顷湿地,充其量也就是几亩地,长着些芦苇而已。 是说儿子考试之后,裴延龄亲自来到阅卷现场打听消息,当主考官杜黄裳和苗粲出门时被拦住了。到底是有些心虚,裴延龄没有直接说事,而是念出儿子所写作文的开头语:是冲仙人。两位主考官对此心知肚明,便直接把话回死。杜黄裳问苗粲:你记得录取者的文章中有这样的话吗?苗粲回答:好像没有。裴延龄一看主考官这种态度,就知道面子是使不成了,便仰头大呼:不得!不得!录取通知书下达后,果然没有裴家公子的大名。比柳公权大六岁的刘禹锡在讲述这件事时说:当延龄用事之时,不预实难,非杜黄门谁能据之? 在笔记小说中,杜黄裳是以惨绿少年的形象亮相的。惨绿,深绿色,指身穿暗绿色衣服的少年,比喻青春年少。故事中的主人潘孟阳之母评价杜黄裳说:此人将成为有作为的宰相。杜黄裳后来确实当了宰相,淄青藩镇的李师道担心杜黄裳对藩镇不利,让人拉着一车钱物去贿赂杜黄裳。行贿者先到杜府门外观察,看到府中出来一顶小轿子,旁边跟着两个衣着极为普通的婢女。此人就向旁人打听轿子里坐的是什么人,得到的回答是:杜相公的夫人。行贿者听罢,立马离开京城回到郓州,对李师道说:杜夫人如此俭朴,可见杜黄裳不爱财,这礼送不成。 柳公权从考生中听到一则流传甚广的趣闻,也是涉及科举话题的。说是唐德宗时,有一个名叫宋济的人,参加过不少次进士考试,但总是落榜,属于屡败屡战的人。有一次,考试时的作文是一篇律赋,文章快做完时,宋济才发现出了问题。赋这种文体是要求押韵,这种律赋一般是由主考官命题,还要选择八个字的声韵定出韵脚,一般不超过四百字,是一种程式化的作文。宋济快要写完时发现用错了韵,想要从头再写已经来不及了。用韵不符合规定文章,写得再好也不顶用,宋济不由的抚膺长叹:宋五坦率矣! 宋济排行老五,科举考试历来是受人关注的对象,有什么考场趣闻,很快就会流传开来,“宋五坦率”这句话便传遍了京城,甚至传到了皇宫之中。落榜后,宋济选择位于长安城西延康坊的西明寺借住过夏。长安的夏天很热,他头顶着一块布头巾,光着膀子,下身穿一条商标叫“犊鼻褌”的大裤衩,在房间里抄书。这时,外面进来一位客人说:能不能给冲杯茶水? 宋济头也没抬,回答说,房子外面炉子上的壶里有开水,案子上的瓦罐里有茶叶沫,你可以自己泼茶。客人问他姓甚名何,排行第几,是干什么的,攻读的是什么学科?答曰:作诗。客人说:现在写诗的人很多,听说当今的圣上也是诗作爱好者。宋济答了一句:圣意不测。 此时从外面又进来几个人,跪在那个客人面前口口声声叫着“官家”。宋济立即意识到,这个客人是当今的圣上德宗皇帝。一想到自己在皇上面前光着个膀子穿着大裤衩,还让皇上自己动手泼茶,诚惶诚恐之极,急忙恳请圣上恕罪。德宗倒没怪罪,只是想到京城流传的那句名言,就随口说道:宋五大坦率。 转眼间,一年一度的进士考试又到了公布成绩的时间,进士榜在天还没亮时就会公布出来。德宗特意指派小宦官去看一下宋济考中了没有,小宦官快去快回禀报圣上说:榜上没有宋济的名字。从宫里传出的消息说,德宗听到宋济落榜后再一次指出:宋五又坦率也。 柳公权对这则趣谈,先是捧腹大笑,之后便酸楚不已。科举考试是一个关口,难煞了许多学子,唐朝一辈子都在参加科考的人着实不少,所以有人写诗说:太宗皇帝真长算,赚得英雄尽白头。有一年,二十九个人成为进士,其中的施肩吾说:二十九人及第,五十七眼看花。二十九个人应该是五十八只眼睛,说五十七是因为其中有一个进士的一只眼睛因苦读失明。 考不上的是大多数,个别人比较极端,一个叫郭东里的落榜考生就曾大闹看榜现场。唐代进士榜的公布地点在长安城中皇城的礼部南院,东墙是专门为公布进士榜而修建的,它比其他的墙要高,有三米多。进士榜是用黄纸写的,人称黄榜,最上面写着四个大字:礼部贡院。为了防止看榜人损坏进士榜,在这堵墙的前面专门砌了一道矮墙,与进士榜之间还布下了棘藜作障碍。这个落魄的郭东里,硬是越过矮墙冲过棘藜,扯坏了进士榜。 大多数落榜生是好的,有些人写下一首诗之后回家去了,有些人则留在京师,复读备战明年的高考。留在京师复读叫做过夏,学子有的在城中租下一间房子,有的则找一座寺院借住,来日再搏。 由此可见,开科取士既取决于士子才能的大小,又取决于外围工作的多寡,仅有才能而无关系,只注重埋头苦读而不追求扬名延誉其结果往往是名落孙山。受世风影响,士子记废学重托之气日炽,公平公正性受到挑战。科举风云中的幸运儿,能是谁人?唐宪宗元和元年,公元806年,京兆华原学子柳公权,在二十九岁的时候,出人意料,如同一匹黑马,在人头攒动的考生人群中脱颖而出。经科考,柳公权登进士科,又登博学宏词科,为状元。科举制度开启后,隋唐状元榜上,除了一代风流孙伏伽、张九龄、王维等大名外,又有柳公权的名字入列,载入史册。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“元”,乡试第一称解元,会试第一称会元,殿试第一称状元。老百姓把状元看作文曲星下凡,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,一举成名天下知,多少士子追逐着这顶桂冠,通过金榜挂名,步入政坛,获得升官晋级的机会。 隋炀帝始建进士科,典定科举制度,重才学品质而不重门第,削弱了门阀大族世袭的特权,扩大了官吏的来源,为大批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知识分子参政提供了机会。大者登台阁,小者任郡县,科举制把读书、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,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,从地方豪门世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手里,有利于政局的稳定。从庶民百姓到达官显贵,无一不坚定地认为,学而优则仕,书中自有颜如玉,书中自有千钟粟,书中自有黄金屋。读书的直接功利目的就是入仕。历代状元中,大多出身名门望族。他们从小就处在优裕的家庭环境,既有重臣之后,又有名士之家。但是,也有相当一部分状元出身寒门,他们全凭自己的才智成为一国学子之冠,早先,唐太宗李世民看见新科进士从考场中鱼贯而出时,高兴地说:天下英雄,尽入吾彀中矣!由武状元而位至宰相者,是唐代开元初年武举高等状元郭子仪。他一生历仕玄宗、肃宗、代宗、德宗四朝,曾两度担任宰相。同时,他也是历代武状元中军功最为显著者。他力挽狂澜,平定了安史之乱,居功至伟,皇帝赞其再造唐王朝。状元中,诗画成就最高的,是唐开元十九年状元王维。他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杰出代表之一,其诗歌艺术被认为自李白、杜甫而下,当为第一。其绘画被推为南宗绘画之祖,文人画亦自他而始。而书法成就最高的,就数唐元和元年状元柳公权了。他精于楷书,也擅长行草书,之后和唐代另一书法家颜真卿并称“颜柳”。摘下当朝状元桂冠的柳公权,自然又想起了大他二十多岁的孟郊,也是一番春风得意马蹄疾,一日看尽长安花。静下心来,他重新疏理了过往的若干状元的仕途命运,希望从中寻觅到一条可供自己选择的路径,借鉴前人的处世经验,使自己少走一些弯路。他清楚,状元不是终生的护身符,只不过是一个学历的资质,往后的一切作为,其成败还得由自己重新开始。 在他的内心深处,所欣赏的状元前辈,一是孙伏伽,贝州武城今河北清河人,历史上第一位状元。时在唐高祖武德五年中状元,比柳公权早了将近二百年。早年在隋朝时考中进士,任大理寺史,是一位怀才不遇的下级官吏。入唐后曾上书高祖,坦言三事:一是开言路,二是废百戏散乐,三是请为皇太子及诸王慎选僚友。高祖阅后大喜,用其为治书侍御史。又请设谏官一职,高祖均采纳。后因上疏而被免官,应进士科考试取中第一,官授刑部郎中,拜大理卿,成为朝廷重臣。因年老辞官,病逝于家,算得上是功德圆满。 二是敬重张九龄,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,西汉留侯张良之后。则天顺圣皇后长安二年状元及第,唐开元尚书丞相,秉公守则,直言敢谏,选贤任能,不徇私枉法,不趋炎附势,敢与恶势力作斗争,后罢相为荆州长史。举止优雅,风度不凡,深为时人所敬慕。自张九龄去世后,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,总要问“风度得如九龄否?”诗风清淡,一扫六朝绮靡诗风,有《曲江集》。他曾辟孟浩然为荆州府幕僚,提拔王维为右拾遗。《八哀诗》中写道,杜甫早年也曾想把作品呈献给他,未能如愿,晚年追忆,犹觉得可惜。这样的先贤,值得敬重。 三是崇尚王维,字摩诘,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。唐玄宗开元九年状元及第,比柳公权早了近百年。应举之前,得知公主预定名士张皋为状元,颇为不满,身着锦绣之衣,随歧王拜见公主,独奏琵琶,献上诗作。公主读罢大惊:此早已熟读之诗,原以为古人佳作,岂知竟出自汝之手!遂请至上座。歧王乘机语及状元之事,公主一口应承,后王维果先后取解头、状头。张九龄任宰相,王维上诗请求引荐,被任为右拾遗,后张九龄被贬,王维也于当年秋天出使凉州。返回长安迁殿中侍御史,过着平静的文官生活,在辋川买下产业,常与文友聚会,参禅信佛,写下大量田园诗。安史之乱爆发,他被迫受伪职,战后受到唐肃宗宽恕。死后葬于蓝田别业辋谷中。如此人生,虽不是一帆风顺,也堪称一代智者。 一条看似五彩斑斓然而讳莫如深的状元之仕途,在等待着来自京兆华原的柳氏之后去践行。毕竟是三十而立之年的人了,他在短暂的兴奋过后,即着手持重地盘算自己的人生规划了。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清晨,当朝状元柳公权从长安柳府骑马北去,穿过熙熙攘攘的闹市,衣冠楚楚地进入大明宫入仕为官,授秘书省校书郎,正九品上。 从此,他便开始了漫长的仕途生涯,竟然历仕宪宗、穆宗、敬宗、文宗、武宗、宣宗、懿宗七朝。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,皇帝宝座上七番易主,或病殁,或被杀,或是吃了长生不老的丹药致死,都是短命的。唯独擅长书艺的近臣柳公权,几乎一直围绕在皇帝宝座周围,看惯了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更朝换代,体悟了一个个帝国王朝诸多事物的变幻莫测和人世间的寒暑冷暖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