柳公权与令狐绹

作者:和谷    阅读:46人次

说来也巧,柳公权在缮书最后的碑文《魏谟碑》之际,与撰文者,他在京兆华原的同乡令狐绹凑在了一起。令狐绹比柳公权小十七岁,此年也七十高龄了。唐朝京兆华原的世家有柳氏、傅氏、令狐氏,柳家、令狐家的人能聚合在一通碑石上,实在是天赐机缘。

令狐绹,字子直,令狐楚之子。唐文宗史和四年(830)进士。前后担任过弘文馆校书郎、左拾遗、左补阙、户部员外郎、右司郎中。唐武宗时任湖州刺史。唐宣宗大中四年(850),起任宰相。此后一直在这个职位上工作到大中十三年(859)唐宣宗去世。大中十三年(859)秋八月,为山陵礼仪使。唐懿宗时,出为河中节度使。后来前后担任宣武、淮南等四镇节度使。再后来召入知制诰,辅政十年,拜司空、检校司徒,封凉国公。之后的咸通九年(868),庞勋起义军攻占徐州,他受命为徐州南面招讨使,屡为庞勋所败。僖宗时召为凤翔节度使,后又召为太子太保,徙封赵,卒于封地。

令狐绹执政的时代,已经是唐代的晚期,政权已经缺乏生命力,他没有良好的政绩也并不奇怪。唐宣宗是晚唐最后一个比较强势的皇帝,而令狐绹以一种小心翼翼的态度,处理他们之间的合作关系。史载他的性格胆小迟缓,这也许是他身居相位达十年之久的原因之一。

令狐绹的父亲令狐楚,也曾经在唐宪宗元和年间担任过宰相。令狐绹能够升任宰相,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宣宗感动于令狐楚对宪宗的忠诚。

令狐楚非常欣赏李商隐,像对待儿子一样待他,李商隐和令狐绹因此相识。早在会昌五年(845)秋天,李商隐闲居洛阳时,寄给在长安的旧友令狐绹一首诗。令狐绹当时任右司郎中,所以题称《寄令狐郎中》:“嵩云秦树久离居,双鲤迢迢一纸书。休问梁园旧宾客,茂陵秋雨病相如。”意思是说,你是嵩山云,我是秦川树,长久离居,千里迢迢,你寄来一封慰问的书信。请别问我这个梁园旧客生活的甘苦,我就像茂陵秋雨中多病的司马相如。可惜,后来在牛李党争中,这对旧友渐渐疏远。

令狐绹有个儿子令狐滈,骄纵不法,受贿卖官,人称“白衣宰相”。令狐滈在唐懿宗时,以故相之子出拜拾遗,因为“顷籍父威,不修子道,干权黩货”,且“潜行游宴,颇杂倡优;鼓扇轻浮,以为朋党”,遭到谏官的一致反对,只得改任詹事府司直。

温庭筠与令狐滈友好,在令狐绹在时,经常出入于相府。令狐绹曾央求温庭筠代写二十首《菩萨蛮》词。验收时,令狐绹不知“玉条脱”之典故,温庭筠还告诉他这出自《南华经》。

宣宗在位时,常把朝中的政务大事委托给令狐绹,君臣之间很投合,密切无间。但令狐绹想的却是让令狐家族繁盛起来,好跟崔、卢家族抗衡。因此凡是本家族的人,他都引荐到朝廷。甚至皇族中有未得到官的,想要报名应试,也要给这个人改姓令狐。

柳公权最后的碑文,可以串起柳氏、令狐氏及李商隐等诸多当朝名士的交集与纠葛,也是很有趣了。

柳公权后半生虽官居高位,却较少涉足政事,完全超脱于宫廷政治,对皇帝的劝谏仅限于帝德,无涉治国方略。

晚唐宫廷险恶,柳公权与人交往,大门开放,无亲无疏,善恶不计,与人为善,与世无争,处事平和。这样的处事态度,使他在人事交往中紧闭心扉,密不可测,因而从未卷入晚唐人事纷争的旋涡之中。

柳公权用心书法,不贪钱财,他为人书写了那么多碑志,所得润笔确实极丰,却视钱财宝物为粪土。或许也是因为性格原因,他的书法结体四周舒放、中宫紧闭、壁垒森严,散发出超逸的禅味,像后人所说,如深山道士,修养已成,神气清健,无一点尘俗。

唐人树碑立传之风大盛,楷书在碑碣上广泛应用,因此唐代书法多以楷书碑版著名。

碑版有格,欲取格之齐,故排兵布阵,方正端严。

碑版的规范性、严肃性和庄严性促使书写者精心构思,精意书写,而不能一任自然。这就是为什么书法届称“唐人尚法”。

楷书自魏晋发端,至南北朝,经初唐和中唐,到了晚唐,风格多样,流派纷呈,已经完全成熟。从点画形态上,方圆、巧拙、中侧、长短等,无所不包。从结体取势上,侧身取势,正身示人,端严平正,险绝开张,应有尽有。从章法布局上,疏朗开阔,密集严整,各有千秋。从这种局面看来,柳公权似乎无路可走了。用笔偏瘦、偏肥的有了,结字宽疏的也有了。

柳公权经过深入考究,从临摹传统书帖入手,集欧、颜楷法,从细微处着手,借鉴北碑、齐碑,取其方劲雄强,融会贯通,写出了自己的个性风格。他在十岁之前集古生变,一直致力于向历代书家学习,以笔下有诸家笔体而得意。六十岁之后创法出新,书风遒劲峭拔,斩钉截铁。行草的线条流畅,气势张扬,跌宕起伏,意志雍容,圆润豪纵,完全打破了晋人所创立的平和简静、秀丽柔美的行草书规范。

柳书集古出新,源于三方:一是钟繇和王羲之,得其平和、古朴、清逸之韵,二是欧阳询、虞世南、褚遂良、陆柬之,特别是颜真卿的清劲、含厚、宽博之气,三是北碑和齐碑的雄强峭拔、斩截方正之质。柳公权由此形成自己的体势劲媚之书风。

柳书用笔灵活,不是纯用方硬瘦峭之笔来展示筋骨,而是起笔多方,收笔多圆,方圆结合,自然随意。长笔瘦,短笔肥,竖笔挺,折笔劲,轻重有致,变化多端,既筋骨强健,又血肉充实。在笔画的收束处,多用圆笔裹锋,不使笔锋铺开,消迹灭棱,写到尽处一往即收,显得格外丰润圆浑,内含质朴,随形赋体,不拘一格,极具装饰变化之美。

柳书的点,多带钩出锋,用揉笔来蓄势,出钩劲利。

其横画起方收圆,长横伸左取势,中段稍细,提锋为之,中锋运笔颇得骨力。短横多写得较粗壮,起收按笔较重,力量凝聚。短横在左多让右,将其写成“尖尾横”,在右多让左,写成“尖头横”,俯仰曲直,极尽变化。

其竖画起笔多强调“方笔”,折锋非常突出,时常出现两个棱角,并稍偏向左侧,常用二次转锋折笔写成。收笔有悬针、垂露之分,中竖多用悬针,提笔出锋,空抢逆收,显得饱满、尖锐,特显精神。左右竖笔多用垂露,收笔不做重按,转笔向上疾收。凡左右对称用直画的,形窄者多取相背之势,取欧体之特点:形宽者多作相向之势,用颜体之变化。

其撇画行笔速度较快,长掠直下,稍有弧度,修长劲健。长撇瘦硬,短撇粗重,捺画却比较突出,重而粗,起笔较细,中段逐渐加粗、加重、加长,末尾极粗,并出现明显的燕尾,出锋有力,方劲遒美。撇捺相交,轻撇重捺,近似颜法,但粗细变化却比颜体明显。

其“口”字形,多取上开下合、上大下小之势,且左边竖脚下伸外露,不但使字形端稳,而且具有一点装饰性。

其竖弯钩一路圆转,曲劲有弹力。如“风”字的外框,横折弯钩,弧度较大,钩笔饱满,尖锐形状酷似鹅头。

柳体在处理笔画变化时,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,即将短横写得特别粗重,又将长竖写得较细挺,对比强烈,如《玄秘塔碑》中的“千”“柱”等字及“木”“牛”“言”等偏旁。这一点虽然吸收了颜体的特点,但用法不同,效果亦不一样。

咸通五年(864)这一年,裴休卒。 

长柳公权十岁的沈传师,以及小柳公权十三岁的裴休,都被视为与柳公权同一类型的书家,尚清劲,命新体。柳公权的名碑《玄秘塔碑》即是裴休撰文,裴休的名碑《圭峰禅师碑》由柳公权篆额。

习柳书的裴休先去了。白发苍苍的柳公权,顿时感到了人生如梦的惶惑。